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致过敏反应及防范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目前使用的中药大多来源于动植物,疗效佳、作用温和,所以中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医疗体系中,中药外治也是其中的一大分支。中药外用主要是通过皮肤、黏膜、腔道等途径,以
目前使用的中药大多来源于动植物,疗效佳、作用温和,所以中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医疗体系中,中药外治也是其中的一大分支。中药外用主要是通过皮肤、黏膜、腔道等途径,以涂搽、敷贴、熏洗、点眼、吹喉、滴鼻为主要应用形式的一种用药方式。但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,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。所以中药外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,主要由对药物的过敏所引起。
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,根据药物特性、附加剂的大量应用和每位患者的生活环境,生命体征等不同,中药外用的过敏反应时有出现。现有的文献多是聚焦于中药内服的过敏反应产生,很少有文献提及中药外用过敏反应和防治方法。本文基于数据挖掘,总结出中药外用易过敏的药物、会出现的过敏反应、易过敏人群特征以及在今后该如何防范此类问题,希望能尽量减少中药外用导致过敏的患者,为今后临床安全外用中药提供数据支撑。
1资料与方法
1.1 文献来源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数据库中以“外用”为第一关键词,“过敏反应”为第二关键词,时间范围是1990—2019年,查阅到文献有130篇,其中挑出关于具体中药外用过敏反应的医案有31篇。
1.2 纳入标准 1)关于中药外用过敏反应出现的真实医案;2)关于过敏药物的描述完整的文献。
1.3 排除标准 1)同一作者用相同观点发表的类似文献;2)与同一患者反复研究的文献;3)关于实验动物中药外用过敏的文献;4)复方外用中药中未说明药物成分的文献。
1.4 数据分析 依据《中药学》和2015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对药物进行分类统计,将符合标准的全部中药逐一输入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。对涉及的中药药名进行统一,并统计药性、药味,若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,则全部记录在内。对数据库中的中药进行分类排序,使用SPSS Clementine 12.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。
2结果
2.1 单味中药外用易过敏的药物
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病例[1-14],已知单味外用已过敏的中药有巴豆、鸦胆子、冰片、补骨脂、乳香、石龙芮、蓖麻仁、何首乌、土鳖、延胡索、无花果叶、雄黄、白僵蚕、泽兰、白芷、威灵仙16种。
2.1.1 单味药功效分类使用情况 根据数据库中记录的16味中药,对其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分析。从表1可以看出,已有记录的单味过敏药物涵盖9种功效分类,而频数最多的前五类是:活血化瘀药(4次,25%)。见表1。
表1药物分类归纳统计药物分类使用次数(次)百分比(%)补虚药212.5活血化瘀药425.0清热药212.5祛风湿药212.5攻毒杀虫止痒药16.2泻下药212.5平肝息风药16.2解表药16.2开窍药[15]16.2
2.1.2 单味药物药性药味使用情况 依据《中药学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2015年版分类标准,如果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,则全部统计在内。对纳入标准的单味药物进行药性药味统计分析。因此,在以上16味中药里,累计出现9次药味。可以看出辛(13次,31.7%)药味最为常见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云:“夫五味入胃,各归其所喜……辛先入肺”。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载“肺欲辛……此五味之所合也”。说明辛味对应肺,而“肺之华合于皮”,这句话说明了在中药五味中,辛味的中药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最明显[16]。见表2。
表2药物药味药性归纳统计药味出现次数(次)百分比(%)药性出现次数(次)百分比(%)苦717.0寒37.3甘37.3热12.4辛1331.7温717.0咸37.3平37.3涩12.4
2.1.3 单味中药外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根据16篇病例总结出了5种过敏反应和其他,有的只是出现局部皮肤破损,严重者会出现大面积病变,更甚者会导致中毒休克[17]。由此可见中药外用出现过敏反应,很大一部分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皮炎而被警觉。见表3。
表3单味药物过敏反应统计过敏反应出现次数(次)百分比(%)接触性皮炎[18]610.9过敏性皮炎[19-20]1934.5日光性皮炎[20]11.8过敏性休克2138.1中毒47.2其他47.2
2.2 复方中药外用易过敏的药物
除了单味外用致敏中药,还有包括三伏贴、红花油等在内的15种外用复方药。外用复方药成分复杂,除了多味中药提取物,还有乙醇等辅料,增加了过敏的可能。
2.2.1 复方中单味中药使用情况 将文献中所涉及到的方剂中全部中药进行排序,可以看出总共有16种中药,累计频率出现114次。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是,透骨草、伸筋草、肉桂(5次,8.4%)。见表4。
文章来源:《临床医药文献》 网址: http://www.lcyywxzz.cn/qikandaodu/2020/1228/5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