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临床研究与实践】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婴儿多发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本文刊于:中华儿科杂志2020,58(12):1001-1005 作者:李明 孙雪峰 许英杰 侯俊 张丹 迟颖 朱佳 康闽 李胜男 苏改秀 周志轩 赖建铭 单位: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首都儿科
本文刊于:中华儿科杂志2020,58(12):1001-1005
作者:李明 孙雪峰 许英杰 侯俊 张丹 迟颖 朱佳 康闽 李胜男 苏改秀 周志轩 赖建铭
单位: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
通信作者:赖建铭
摘要
目的
总结婴儿期起病的多发性大动脉炎(TA)的临床特点及英夫利昔单抗(IFX)治疗效果。
方法分析2018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小年龄TA患儿的病例特点及IFX单药治疗效果。以“多发性大动脉炎”“婴儿”为检索词,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库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进行文献复习。
结果患儿 男,70日龄,因反复发热20 d入院。四肢血压增高(右上肢104/90 mmHg,左上肢95/59 mmHg, 右下肢125/80 mmHg, 左下肢152/125 mmHg,1 mmHg=0.133 kPa)。外周血白细胞(22.6×109/L)及血小板(858×109/L)增高,轻度贫血(血红蛋白 80 g/L),红细胞沉降率(119 mm/1 h)、C反应蛋白(112 mg/L)、血清铁蛋白(598 μg/L)均增高,CT血管成像示胸主动脉、腹主动脉管壁明显增厚,不均匀强化,管腔狭窄。冠状动脉彩超声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,管壁增粗毛糙,右冠状动脉中段扩张不均匀,呈串珠样改变。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脉、股浅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,双侧股浅动脉远端多处轻度狭窄,双侧腋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,双侧颈总动脉管壁毛糙增厚,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毛糙增厚,管壁结构不清晰。确诊TA后应用IFX单药治疗[5 mg/(kg·次),共13次]后病情缓解,体温及炎性指标恢复正常,血管影像学恢复正常,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感染。随访2年6个月,患儿身高、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均达正常标准。文献检索中文文献1篇,无详细临床资料,英文文献7篇,共7例婴儿期发病的TA患儿,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(5例),炎性指标多增高,最常见受累动脉为腹主动脉(6例),多接受激素治疗。
结论TA于婴儿期发病罕见,发热可为其主要表现,炎性指标多增高。疾病早期应用IFX单药治疗可迅速控制病情,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。
多发性大动脉炎(Takayasu arteritis,TA)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,表现为受累血管壁增厚、管腔狭窄或闭塞,临床表现无特异性。TA多见于成年女性,儿童少见,1岁以下婴儿罕见。TA的治疗以激素、免疫抑制剂为主,近年应用英夫利昔单抗(infliximab,IFX)治疗TA取得一定疗效。现报道1例50日龄即发病并使用IFX单药治疗的TA患儿的临床资料,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。
病例资料
一、本组病例资料
患儿 男,70日龄,因“反复发热20 d”于2018年1月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。入院前20 d(生后50日龄)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,3次/d,为弛张热,热峰39 ℃,发热时伴前胸、手足红色点片状皮疹,压之可褪色,伴有排稀便表现,6~8次/d。未予特殊处理,皮疹持续3~4 d后消退。当地多次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15.7×10 9 ~22.9×10 9 /L,中性粒细胞比例0.45~0.57,血红蛋白 63~92 g/L,血小板计数 616×10 9 ~727×10 9 /L, C反应蛋白63~151 mg/L,红细胞沉降率 73~80 mm/1 h,胸部CT提示少许肺炎,考虑“感染性疾病”,先后予“头孢吡肟、美罗培南”抗感染治疗10余天,仍有反复发热,热峰38 ℃,仍有排稀便表现。遂转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。个人史、既往史、家族史无特殊。
入院查体:身高 61 cm(同性别同年龄段第90百分位),体重 6.9 kg(同性别同年龄段第90~97百分位),四肢血压增高且不对称:左上肢95/59 mmHg(1 mmHg=0.133 kPa),右上肢104/90 mmHg,左下肢152/125 mmHg,右下肢125/80 mmHg。神志清,反应可,贫血貌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心音有力,律齐,心率130次/min,肺部、腹部、神经系统查体未见特殊,四肢脉搏对称,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,四肢末梢温暖。
辅助检查(括号内为参考值范围):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2.6×10 9 /L(4.0×10 9 ~10.0×10 9 /L),中性粒细胞比例 0.24(0.35~0.65),淋巴细胞比例0.58(0.23~0.53),血红蛋白 80 g/L(110~120 g/L),血小板计数 858×10 9 /L(100×10 9 ~300×10 9 /L)。生化示白蛋白34 g/L(35~55 g/L)。凝血示纤维蛋白原4.4 g/L(2.0~4.0 g/L),D二聚体629 μg/L(<200 μg/L)。C反应蛋白 112 mg/L(0~8 mg/L),红细胞沉降率 119 mm/1 h(0~20 mm/1 h),血清铁蛋白 598 μg/L(10~120 μg/L)。体液免疫示免疫球蛋白IgG 22.90 g/L(6.67~14.64 g/L),尿常规、粪常规、抗核抗体谱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、细胞免疫、补体、EB病毒核酸、巨细胞病毒核酸、乙肝病毒抗原抗体、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、降钙素原、双份血培养、肥达试验、外斐试验、粪细菌培养、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等结果未见特殊异常。胸部CT示右肺上叶磨玻璃影,右侧叶间胸膜增厚。CT血管成像示胸主动脉、腹主动脉管壁明显增厚,不均匀强化,管腔狭窄,心脏增大,肺动脉较主动脉粗,肺内分支血管增粗、增多(图1)。心脏超声示卵圆孔未闭,心功能正常。冠状动脉超声示双侧冠状动脉均扩张, 管壁增粗毛糙,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.5 mm, 前降支内径3.1 mm, 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.3 mm,最宽处内径2.9 mm,中段内径2.2 mm,中段扩张不均匀,呈串珠样改变。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脉、股浅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,最厚处约1.5 mm,管壁结构不清晰,双侧股浅动脉远端多处轻度狭窄,双侧股动脉管腔不规则。双侧腋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,最厚处1.7 mm,管壁结构不清晰。双侧颈总动脉管壁毛糙增厚,最厚1.6 mm。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毛糙增厚,管壁结构不清晰。根据儿童TA的诊断标准:主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,同时伴有至少以下5条诊断标准中的1条,(1)外周动脉搏动减弱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;(2)双上肢收缩压差>10 mmHg;(3)大动脉和(或)其主要分支听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;(4)高血压(以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为依据);(5)红细胞沉降率大于20 mm/1 h和(或)C反应蛋白升高。患儿诊断TA明确,选择IFX 5 mg/(kg·次)单药治疗(0周、2周、4周各1次,后每8周1次),阿司匹林12.5 mg/次, 2次/d口服抗凝,未应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。患儿应用IFX治疗1次后,第2天体温即恢复正常;治疗2周后红细胞沉降率、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;治疗6周血白细胞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、铁蛋白等恢复正常;治疗3.5个月四肢血压恢复正常;治疗20个月CT血管成像(图2)、血管彩超等均恢复正常。IFX治疗2年(共应用13次)后停用。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过敏反应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药物不良反应。IFX治疗前后生长发育情况、血压及炎性指标见表1。随访2年6个月,患儿现2岁9月龄,已停药7个月,患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。
文章来源:《临床医药文献》 网址: http://www.lcyyw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7/1486.html